欢迎您来到,质谱网!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在2009年3月14日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常务理事会议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09-03-19 阅读次数:3455次

  刘咸德

   质谱学报是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是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依靠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理事、学报编委、各领域专家和广大会员是做好质谱学报工作的生命线。

  第七届编委会和学报编辑部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学报稿源情况好转,从季刊转为双月刊;稿件质量提高,学报的影响因子逐年上升,影响因子从2003,2004年的0.198,0.227上升到2006,2007年的0.407,0.636;在物理类期刊中排名从2004年的总数31种中的26名,提升到2007年总数33种中的12名。(以上数据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供)。进步可喜可贺,成绩可圈可点;这些成绩是在第七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取得的,是学会理事、学报编委、各领域专家和广大会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八届编委会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努力,发扬光大;按照学报的宗旨,把学报办成及时反映质谱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质谱研究成果交流和转播的技术平台,做出新的成绩来。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都很关心质谱学报,提出许多热心的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李金英理事长在2008年12月海口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学报是交流的平台和窗口,要努力办好学报。

   郑兰荪主编表示“我刚回国工作时也在质谱学报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今后“一定尽可能的支持学报的工作”。

  刘淑莹老师提出稿件送审要找准人,要完善审稿专家库。最近我们以学报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名义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可望在完善专家库,征求意见等方面取得一些效果。初步的回复情况也是好的。

   至3月12日上午收到53份问卷调查表的回复,其中40份填写了“意见和建议”栏,(含中国科学院7份;其他大院大所10份;高校20份;其他3份)。我们期待能收到更多的回复。各位同行在百忙中拨冗回复,也是对学报的关心和支持。

  下面我把初步汇总的一些主要的意见分成三类,做一汇报;也谈谈我自己的看法;请常务理事和各位老师评议、指正。

   改进质谱学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有以下一些(原则上采用原文):

  1. 近年来,中国质谱仪器数量和相关科研人员数量快速增长,质谱学报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

  2. 质谱学报是我国质谱学界重要刊物,给从事该领域研究的老师和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继续以发表中文研究论文为主,毕竟国内仍然存在大批的质谱学者,需要在中文平台上展开交流。

  (这两条意见评论了客观需求和大的背景。)

  3. 力争质谱学报成为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这是丰富稿源、提高稿件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现在情况是: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是发表被SCI收录的国际期刊论文;对博士生的要求是至少被Ei收录,SCI收录更好。)

  (这两条意见指出了学报稿源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加快论文发表周期;和国际接轨,论文接受后要及时上网;质量高的论文1个月内上网。

  5. 定期对已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总结,引用高的论文进行表彰(学报刊登其引用情况)。

  (这两条意见很好,我认为可以采纳。)

  6. 向理事和编委,向学术上活跃的专家学者约稿,争取多发表一些研究生论文。

  7. 建议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理事及质谱学报编委每年向质谱学报投高水平的论文1-2篇。可以考虑开展“质谱学报一篇稿”的活动。

  8. 质谱技术在有机化学、生物、医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应用的文章流失严重;质谱技术在地学、石油勘探与开发等领域应用文章也很少,应该通过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理事会、学报编委会进一步加强在这些领域稿件的征集工作。

  9. 对于质谱学报已录用的稿件,要建议作者酌情引用质谱学报已发表的论文2-3篇。

  (这几条意见都认为办好学报要依靠理事、编委、专家的支持。)

  10. 邀请各领域知名质谱科学家写质量高的综述性文章,加强综述栏目。

  11. 不定期的按专题组织论文,集中刊登;每一期进行不同领域专栏约稿,扩大其在各领域的影响。

  12. 若干领域的质谱技术和应用发展很快,希望质谱学报关注这些领域,在合适的机会组织专题,围绕一些目前社会比较关注的研究领域,进行约稿,如生物质谱、新药研发、食品安全、色谱-质谱联用和液谱-质谱联用等。

  13. 针对性地对论文进行分类分期分组加组标题刊出,提高期刊的清晰性和吸引力。

  14. 结合国内外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组织高质量的专辑或专刊(但不要搞低水平的增刊)。

  15. 国际上质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展很快,每年都有若干国际会议召开,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出席的很少,可以请有幸参与会议的人员撰写文章,对国际最新进展给予介绍。

  16. 增加“新仪器专栏”或“仪器厂家论坛”,请有关专家和公司介绍新仪器及进展。

  (这几条意见围绕综述、专栏、专辑、专题等发表了意见。)

  17. 通过广告合作方式(包括网站广告)介绍质谱技术新进展,争取国内外质谱仪器生产、销售公司、企业的经费支持,免费向质谱研究和应用部门、机构及个人赠送刊物,扩大学报在质谱领域的影响。

  (这条意见有多位同行提出,值得重视。)

  18. 在质谱分析领域,可能有很多作者还未知本杂志的存在,尤其是近年发展最快的色谱质谱联用领域,这些稿件多在色谱有关的杂志发表,这些作者若能注意到本杂志,稿源将会大大增加。

  19. 突出刊物技术特色的同时,增加应用文章的版面。

  20. 是否可以考虑刊发英文稿件。

  21. 为了激励同行投稿,建议编辑部直接与国内质谱实验室的管理、操作人员建立联系,定期有网络沟通,约定撰稿计划等。此事(也可以请质谱协会出面)有一位秘书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联络就可以建立“温馨友好”的人脉和联络。

  22. 对于国内研究背景比较好的研究小组,能否向其提供期刊,加强期刊与这些研究小组的联系,以吸引更好的稿源。这样做虽然短期内成本有所增加,却能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这些意见涉及方方面面,表现了对学报的热情关心。)

  23. 杜绝学术腐败,大家爱护学报,都为办好学报尽一份力。

  (这条意见也值得格外的关注,要从审稿的各个环节采取措施,形成合力,来防范违规违纪的学术腐败行为。)

   改进编委会和编辑部工作的建议有以下一些(原则上采用原文):

  1. 对出版的文章严格执行三审制度,组建有效的函审群体队伍,加强终审。

  2. 参照国外期刊做法,设立数个研究方向的执行编委,负责稿件的审阅工作,接受的论文转到编辑部。

  3. 稿件评估的标准可以从创新性、技术先进性、可读性三方面细化,使评估更具可操作性,更加客观和公正。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投稿、审稿等出版方式。

  4. 编委会与编辑部经常沟通,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在挂靠单位原子能院主管领导的支持下搞好学报的征稿、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

  5. 建议编辑部作为编委会的办事机构,以利加强和各位编委的联系,共同做好学报工作。

  (这几条意见所提出的建议希望引起大家进一步的讨论。)

   前瞻性的建议还有以下几条(原则上采用原文):

  1. 是否可以将组稿、编辑和出版、发行分开进行,委托专业出版机构(集团)负责刊物的推广、发行。如果将来转向英文内容的办刊模式,是否考虑采取加入国际出版集团的模式,增加期刊的被引用情况,这种模式会对投稿者和编辑都带来较高要求,但是在目前的形式下,这条路最利于期刊的长久发展。

  2. 国内从事质谱研究和应用的科技人员大都有较好的英文写作能力,如能考虑出版中英文混合版,(或出版中、英文独立的两个版本,面向国内、外发行,)可以提升刊物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 把学报办成月刊。

  (这几条意见涉及长远的发展,考虑的比较深、比较超前。)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刘虎生老师等建议考虑开辟一个类似“质谱厂家论坛”的栏目,吸引质谱制造厂家来介绍他们最新的技术成果和应用。“环境化学”等刊物已经这样做了多年,我们也应该尝试。有一两个厂家投稿之后,其他厂家估计也会跟进。

  2. 如何及时、充分的反映质谱技术和应用的现状和动态?一个重要方面是和仪器厂家建立联系,发挥厂家的积极性。“分析测试学报”、“岩矿测试”、“中国环境监测”等分析测试类的刊物和分析仪器制造厂家专业方向一致,刊登专业对口的广告的做法,可以借鉴。据了解中科院科仪厂作为第一主办单位影响了学报刊登广告的资格审批。如果以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为第一主办方,就能解决这个矛盾。刊登专业对口的广告的主要目的不是经费,是为了这个交流平台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更新颖、图文并茂更具吸引力。这符合学报的宗旨。希望理事会能关注此事,和中科院科技政策局联系,帮助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3. 质谱学报最突出的问题还是稿源,特别是优质的稿源。学报改为双月刊之后,稿源略显紧张的问题再次出现。从近两年的情况看,有一些单位和研究团队在投稿方面做的比较好,例如中科院的长春应化所、大连化物所、广州地化所、鞍山师范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计量院、原子能院、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等。如果更多的同行,大多数的理事、编委、专家都能这样做,学报的稿源情况就会大改观,整体情况就会有新面貌。在这方面学报的编委会和编辑部要积极努力,加强联系,探索新的机制和渠道,把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各领域的专家和广大会员的潜能发掘出来,邀请到学报的技术平台上来。例如编辑部可以把学报每一期的目录群发给大家,把学报每一年的总目录群发给大家。这也是和国际接轨的一个措施。我建议理事会考虑开展“质谱学报一篇稿”的活动,投一篇稿,审一篇稿,组一篇稿,引一篇稿,“总有一款适合您”,努力营造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形势。让质谱学报的气氛热起来;形象亮起来。

  4. 质谱学报的运行情况要定期(譬如每年一次)向理事会汇报。报告要做到内容详实、数据准确、分析中肯。建议理事会在一定范围转发这个报告。通过这一做法,把质谱学报的工作定位在“学会一项重要工作”。动员全体理事和广大会员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来改进学报的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5. 学报的审稿程序有三步:编辑部初审;两位专家外审;编委会终审。质谱学报的审稿程序的细节还可以不断地有所改进,稿件评估的标准可以从创新性、技术先进性、可读性三个方面细化,使评估更具可操作性,更加客观和公正。审稿过程不但是稿件质量的评估和把关,也是同行交流和质量提高的过程。终审是依靠副主编来完成的。现在的具体情况是有机方面的文章较多,希望必要时其他编委和理事也分担部分工作。现在也有设立“执行编辑”的建议,这也是一个加强终审的方案,符合国际通常做法。

  6. 在“质谱学报”尚未列入北大图书馆主持的“中文核心期刊”名录之前,要咬牙坚持,挺过这段困难时期。从影响因子看学报如果延续这几年的势头,有望在下一次评估时“达标”。另一方面,质谱学报是列入中科院的“核心期刊”名录的,在中科院系统和其他承认和认可质谱学报的单位要巩固阵地,多做工作。有些质谱同行很关心学报,但是受到本单位一些业绩评估细则的束缚,造成他们不能向质谱学报投稿的局面。他们来信说明了情况。对于这些热心支持学报的同事,我们也能理解和体谅。我们打算和他们保持联系,希望他们通过积极引用学报的有关文章来支持学报。

  7. “中文核心期刊”定量评价的9个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需要具体的一一分析,相应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既要重视,又没有必要“寝食难安”。我们还是摆正心态,专注于具体的工作,把一篇一篇的稿件的工作做好,“但求无愧我心”。让进入“中文核心期刊”系列的努力成为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

  8. 2010年是质谱学报30周年。有关工作要早做打算,提出方案,请理事会讨论,决定。一个方案是出一份特刊(专刊);另一个方案是体现和充实到6份双月正刊中去。

  9. 最后我建议把学报编辑部作为编委会的办事机构,发挥编辑部全职的年轻编辑的作用;有利于编辑部和编委们保持经常的沟通,听取意见,发挥和落实各位编委的作用。

   我的发言请各位老师、专家指正、点评、批评,谢谢大家。